也谈财务自由

引子

我从另一个视角出发给财务自由下一个可操作的定义。

分清手段和目的

金钱的诞生是为了提高以物易物的效率。它是一个工具,一种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也无法提供目的。当然,正如 George Mallory[1] 对攀登珠峰原因充满存在主义意味的回答 "Because it's there.",如果你能在金钱本身当中寻觅到美与和谐,它也能成为目的。但是我对此不抱太大希望。

一场对价值的探寻[2]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金钱追求什么呢?追求有房有车吗?追求环球旅游吗?追求米其林美食吗?目的,这是学校教育长期阻止我们主动获取的东西。目的从来都是预设好的:上学的目的就是考高分,步入社会后就是在职场升级。慢慢地手段变成了目的,不断刷新的数字在宣布着似乎赚到多少钱本身构成为一项成就。与此同时财务自由的含义也变得模糊了。那么,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

可操作的判断标准

假设你在一家大公司上班,或者在创业,或者在家带孩子,或者在写一部小说。突然你获得了一种带副作用的超能力:你可以不做现在正在做的事,却仍然能获得做这件事所获得的和未来可能因此获得的所有财务回报。简单地说就是你不上班也能领工资,到年龄了还能领退休金。与此同时你可以去做别的事,但是这一超能力的副作用会自动清零这些别的事所产生的财务回报。此时,你还会继续做你正在做的事吗?如果答案是会,那么你就是财务自由的。反之则不然。我们分析两个案例:

一个年轻小伙想给女朋友买一个生日礼物,决定在生日来临前的一个星期去送外卖挣钱。现在他拥有了超能力,还会送一星期的外卖吗?如果没有副作用,他很可能会使用超能力获得一星期的送外卖收入,然后去做『别的事』赚取额外的收入,这样可以买一个更贵的礼物。不出意外这个别的事仍然是送外卖。这里我们看到了副作用条款的重要性。在副作用约束下,小伙很大可能不会送外卖了。因此他在这一星期不是财务自由的。不送外卖了的原因是这件事无法发挥人的创造性,你不送,也有别人送,而且两者没差别,你没法送出花来:这件事本应是机器做的,只不过我们偶然处于人类科技水平比较低下的时代。

香港人 Simon Lee[3] 露宿街头 10 年,没有收入,吃二手或者别人给的食物。把写博客视作自己的工作,只不过没有报酬。根据我们的标准,他实现了财务自由。

可以看出财务自由与你当前拥有多少财富无关。我们甚至可以欣喜地总结出『财务自由第一定律』: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没有任何财务回报,那么你是财务自由的。

为什么财务自由很重要

当我生病去看医生,医生给我开药的时候,我会希望他或者她拥有财务自由。医生行医的目的应该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赚取药品回扣以获得财务回报。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悬壶济世中找到自己的『天命』,就应当去做别的事,任何事,而不需要担心失去当一个医生的收入。财务自由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注释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Mallory
  2. 这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的副标题。
  3. https://www.douban.com/note/69801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