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者如何开公司

导言

我为了做自己的产品,开了一个公司。它的维护成本可忽略:金钱方面每年花费 100 元,时间方面每季度花费 1 小时。开公司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我想写点新鲜的。

为什么非要开公司

我的目标是做精品软件养活自己。软件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能是 app、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等。在国内,个人不被允许运营这样的软件。支付渠道、应用上架、网站备案等各个环节都只对企业开放。不排除有个别渠道,能够在有限场景下突破这一限制。比如有些网站利用微信支付小微商户接口,对个人提供 app 内的收款服务。但是这类突破非常有限并且不持久。我想做长期的工作,不想受软件形态的限制,所以走开公司这条正道更合适。长期看正道往往是最高效的。

公司的起源

公司是资本主义的创造物。了解历史能更深地理解当下。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发轫于改革开放后,当时的第一代企业家[1]在大浪淘沙后能生存下来的寥寥无几。相比当时的恶劣环境,现在开公司不再需要拿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勇气。要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调整。领工资的人也能成为发工资的人,你不用冒多大风险就可以站到方程等号的另一边。正如阴阳需要调和,社会的进步恰恰体现在有更多的人自由尝试、选择,打破二元。

维护成本

公司维护成本有两个主要部分:注册地址费和记账费用。我的这两项费用都是零。每年需要花费的 100 元是企业银行账户年费。北京以外的城市可以通过集群注册做到地址零费用。北京因为政策原因地址费用很难免除,每年在 5000 元左右。记账、报税很多人会选择外包给专门的代记账公司,一年费用几千元不等。我没有这么做。

自己记账、报税,不花钱,但要花时间。花费多少时间,取决于自身财务、税务知识水平和公司业务复杂程度。这件事很像开车:初学者需要先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一直在驾校场地里练车是没法成为老司机的。记账报税也是如此,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而且税务政策会不断变化,就像开车也会遇到从没见过的路况,你都要能处理。

为一个只有创始人,没有员工的小微科技公司记账报税的难度约等于自己开一辆轿车上路行驶的难度[2]。第一次开公司的人,可能会短暂地尝试自己记账报税,但是绝大部分很快就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建立正确的预期。一个不会开车的人不会有去驾校学两小时就能拿驾照并开车上路的预期。同理一个没有财务基础知识的人想两个小时上手企业记账是不太可能的。请先拿出大学本科学习一门专业课的心理预算。

既然不容易,为什么我还是自己做呢?有几个原因。第一,学习财务、税务知识的投入是一次性的,并且这些知识有助于经营好一个公司。第二,外包记账公司的服务并不省心,很多时候是实习生在处理你的业务。从极简角度出发,我不想引入第三方依赖。事后来看,自己处理每季度只需花 1 个小时。如果用外包公司,每季度沟通的时间成本就不止 1 个小时。以外包的价格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这里的症结是供需的错位。就像一个计划自驾游遍全中国的人,却不会开车,只能依赖滴滴出行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在请不起专职司机之前(对应初创公司在增长到需要招聘专职财务之前),还是自己开车更靠谱。

开车指南

拿出学一门专业课的劲头,落到实处,就是要读一本书,看两套视频。书是立信会计出版社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这本书由财政部编写,每年更新一次,比如今年出的就是小企业会计准则(2020年版)。它实际上是对相关法律做详细说明的法规性文件。其实际内容即有财税理论知识,也有实务讲解,适合作为教材使用。

配合读书看两套视频: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申报实操软件开发公司账务处理流程。视频详细地展示了记账报税的真实操作过程。

书和视频内容都掌握后,即使碰到某些具体问题不清楚,也能通过搜索自行解决。我还会有意地简化业务,以降低记账报税的难度。比如,我专注于消费者直接付费这种盈利模式。我的产品中完全不使用广告。除了对广告情感上的厌恶,一个很重要的考虑是:以广告方式盈利需要给 SDK 提供方开具增值税发票,这会增加记账报税的复杂度。

注释

  1. 想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看冯仑的《野蛮生长》
  2. 为一个有约 10 个员工的科技公司记账报税的难度约等于驾驶一辆公交车:车更大了,同时你需要处理与乘客的关系(员工的报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