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小到北大 [1]

我是实小 99 级的学生,现在在北京大学就读。在此将我在实小与中学的经历和来北大的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小学时我是很听话的那种学生(现在当然不是了),就连我的班主任老师也私底下对我妈说希望我能调皮一点,尤其是对男孩子,捣一点蛋未必是坏事。过多的规矩能磨掉人的灵性,我很庆幸我的老师在当时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也许人的本性就是不规矩的,即使是我这样的乖学生,也会有发展自己『不按规矩办事』的愿望。在我的记忆里,和班上一个最调皮的女生的同桌经历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她的幽默、乐观(尤其在她交不出当天作业的时候)和率性远比那些『乖学生』的所作所为有趣(也许当时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乏味的人)。从她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活力,虽然这种活力没有被恰当的使用,但其实这样已经够了。

99 年上初中,我去了实验外国语学校。刚上初中那会,熟悉我的人会觉得我变化很大。其实我在小学毕业前很久就下了决心,不再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老师说什么我干什么(那样多傻啊),然而我又不能一下子变成另外一个人,因为周围的环境不允许——熟悉过去的你的人太多了,他们的潜意识不允许你这么干,他们认定了你就是那样的一个乖学生——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你总得承认,人是要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到了中学,换了个新环境,终于可以得偿所愿,脱一翻胎换一身骨。

初中时我住校,最多时一个寝室有八个男生。晚上大家都会开卧谈会到很晚,几个男生聚在一起说上两三个小时不成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我获得了很多难以从其他地方得到的信息:社会的信息,人的信息……。信息是很重要的,当然,现在网络已很普及,能利用好的话会有很好的效果。

初二的时候,班上有位同学参加了高中组的信息学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因此获得了保送本部高中的资格(事实上,甚至有保送大学的资格)。这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它让我看到了一条与高考全然不同的通往国内一流大学的道路。这相当于获得了某种信息,我前面说过,信息是很重要的。有了信息,你就可以不再迷茫。当时我对物理有着特别的兴趣,所以当别人在自习课上聊天,看杂志的时候(初中的学习负担是比较小的),我在津津有味的看高中的物理课本。慢慢的,我会拿一些『超纲』的问题去问老师。初中的老教师往往已经把课本以外的物理忘得差不多了(他们教的其实不是物理,他们只是教你怎样做物理卷子),幸运的是我的老师还知道鼓励我去阅读,去思考。

到了初三,我更加投入的学习物理,同时还要对付中考。此时寝室的杂乱环境已经让我非常厌烦了。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后,我的班主任老师——一位上了年纪的女教师——把我专门安排到一个学校老师的宿舍里,好让我在晚上可以安心学习。我对她是很感激的。她让我对中年妇女(尤其是教导主任那类)的惨淡印象有了些许的好转。

初中时垫下的良好基础,使我在高中三年过得比较轻松。由于在高一就参加竞赛并获奖,使我下定决心走竞赛这条路。我对平时的考试成绩抱一种近乎超然的态度。这实在是一种幸运,让我可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逃脱应试教育带来的痛苦。而且它还有个好处是:当你习惯了它,你已很难改回原来那样了!

终于,我在去年的物理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保送去了北大,没有参加高考。所以比起很多人来,我是幸运的,没有在高考中浪费自己的生命(当然,浪费生命也不一定要在高考中),将高三一年的时光白白浪费在反复的复习、做题当中。

与我的那些在题海中苦战的同学们不同,高三一年的时间里,我在南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物理竞赛胜出者参加国家集训队的培训和选拔。与赛前那种激烈的竞争气氛不同,来到南京的我们已经没有要考个好大学的顾虑,每个人都可以真正的享受物理,而不是享受那些某某人出的拙劣的物理竞赛题。

后来,我有幸参加了在印尼举办的亚洲物理奥赛。比赛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出了趟国,长了许多见识,结交了各国的朋友。中国学生出去是和其他国家的学生很不一样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考出成绩,为国争光;其他国家的学生大多是把比赛当旅游,对结果不大放在心上。颁奖典礼上,你可以看到得了银牌的垂头丧气的中国学生(因为他的队友都拿金牌!)和兴高采烈却连表扬奖都没有的柬埔寨学生。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我们会解复杂的方程式,却感觉不到幸福——当然,你们是没有这个问题的。

再后来就来了北大,直到现在,坐在电脑前写着上面的故事。到了北大,你就会发现中国人多一点也不完全是坏事——基数大了,聪明的人自然也多。有人在这里寻梦,也有人在这里梦破。让人不安的是,北大作为曾经的民主和科学的圣地,已不那么名副其实了——所谓圣地有瑕。我只愿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小学生的执着和不愔世事守住北大的理想主义的阵地。

写了那么多,也许我的小学弟学妹们早就不耐烦了。我真心的希望,你们在看上面的这些文字时,能偶尔的笑两声,然后觉得『呃,这个人讲的还有那么一点意思』。如果真是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小学生,应该是单纯快乐,充满好奇心与创造力的一群人,你们是很有希望的。

附记:我非常欢迎大家和我交流,我的 email: inklings@163.com

注释

  1. 本文是我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学时受小学班主任邀请写给自己学弟学妹的。今按旧文原貌收录于此。文末邮箱已废弃。